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

如果我能撥動時間的針臂 ◎孫維民

 
 
如果我能撥動時鐘的針臂回到絕望以前
如果我能呼喚失散的雲朵和夢
如果飛逝的鳥雀降落昨天的河岸
快樂地歌唱。如果我能發現
一條秘密的小徑,一扇大門——
如果墜地的果實終於腐爛
凋萎的花瓣不再吐露芬芳
落葉悲泣一如屍體
這些能夠改變
 
如果我能撥動時鐘巨大的針臂
 
(一九八六・十)
 
-- 
 
◎作者簡介
 
孫維民,一九五九年生。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及散文獎、藍星詩刊屈原詩獎、台北文學獎新詩獎、梁實秋文學獎洒文獎等。著有詩集《拜波之塔》、《異形》、《麒麟》、《日子》、散文集《所羅門與百合花》。
 
--
 
美術設計:許宸碩 
攝影來源:Flickr c.c.|Daniel Zimmermann (https://goo.gl/NBJ93o),原圖加上文字、logo,依照CC分享(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sa/2.0/ )
 
-- 
 
◎小編Peiwen賞析
    
這首詩收入在詩集《拜波之塔》,是孫維民的第一本詩集,收錄三十歲以前的詩作。本書共有四卷,分別為:營火、雨季、對話、早春。〈如果我能撥動時間的針臂〉收入在卷四——早春。
 
很明顯地,這首詩是在描寫「時間」,作者運用許多不同的物件,像是雲朵、夢、鳥雀、小徑等等,組構成一個更巨大的背景,使得這些看似不相干的意象,都賦予了「時間性」。這首詩包含了時空、視覺、聽覺、嗅覺,而這些生活上的一切事物都圍繞的著時間。
 
「如果」二字在這首詩中一再重複,營造出語言的韻律感,也表現出對於時間流逝的無奈,渴望改變、挽回那些已逝的,覺得失落但卻無能為力。例如第一句「如果我能撥動時鐘的針臂回到絕望以前」,可以看出第一人稱的遺憾,希望能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。時間從不為誰停留,當那些美好的事物不再,也只能靜靜地回憶。作者運用「撥動時鐘的針臂」這個對抗自然定律的具體動作,來描寫希望時間倒轉的抽象思維,表達出超越現實的意志。
 
第二段只有短短的一行「如果我能撥動時間巨大的針臂」,再次重申作者第一段的敘述,也概括了整首詩,將整首詩凝聚在「時間」這個主題,使得張力拉到最大。
 
《拜波之塔》的命名背景來自於聖經,當時有一群人在巴比倫企圖興建一座能通天的「巴別塔」(「巴別」在希伯來語中有「變亂」之意。)上帝為了阻止人類,所以讓人類使用不同的語言,使得之間無法溝通,巴別塔的建造最終是失敗了。在這本書的後記中,作者提到希望自己寫詩可以超越表象,達到某種高度,並且更真實地表達與紀錄。節錄後記:「我使用著充滿缺陷的人類語言,企圖在詩裡建造另一座拜波之塔(The Tower of Bable),不過態度卻是全然謙遜的。」
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